8月17日,在全国生态日期间,贵阳市邀请“雪龙 2”号极地考察船船长肖志民做客贵阳孔学堂,以“走进自然 极地科考——来自极地的声音”为主题,为500余名市民游客及线上22万人次网友们一起分享了精彩的极地故事。
肖志民从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毕业后便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先后登上“雪龙”号和“雪龙2”号,7次奔赴北极、9次远航南极,其中包括中国首制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的建造和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2017年1月担任“雪龙 2”号的大副、见习船长,在第 38次南极科考任务中便已担任“雪龙 2”号船长职务。
肖志民从“认识极地”“中国极地考察简介”“极地考察船发展”“‘雪龙2’号”“南极精神”五方面介绍了在皑皑冰川上科考队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地最寒冷,曾经观测到气温一度达到-89.2℃;极地最干旱,年平均降雨甚至低于撒哈拉沙漠;极地也是海拔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人类却从公元870年就开始探索两极,近年来,各个国家更是在两极科考活动不断,1984年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出发,建设我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同年,中国南极洲考察队队员登上南极洲乔治岛,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南极大陆。我国陆续建立了极地考察“两船、七站、一飞机、一基地”的支撑保障体系,成功组织了40次南极考察和13次北冰洋考察。在亘古不变连绵千里的茫茫冰海中,科考破冰船是在极地考察中不可缺失的先锋,“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入列30年,业绩突出,完成了27次南极考察,9次北冰洋考察,保障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的建设。2019年,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应运而生。“雪龙2”号总长约122.5米,最大宽度22.3米,排水量近1.4万吨,破冰能力能达到PC3水平,能在1.5米厚的冰中连续航行,以极地水域科学考察任务为主。
作为“雪龙 2”号的船长,肖志民滔滔不绝介绍起了这艘科考船的情况,“这是智能船舶,船内有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实验室等,尤其是有先进的月池系统,可以在十成冰的完全冰区或恶劣的海况下开展科考作业……”在36次南极考察中获取了我国南极考察史最长柱状沉积物样品,“雪龙 2”号的成员们也荣誉满满,获得了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上海市模范集体奖、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青年文明号等等。在近40年的科考中,无数极地人用热血和汗水铸就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
在讲座过程中,市民们认真听讲,频频用掌声为科研人员致敬,还拿出手机录音录像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随着妙趣横生的科普讲座结束,在互动环节,市民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肖志民还为大家分享了在极地的所见所闻,在全国生态日之际还分享了极地科考人员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方法,最后肖志民说:“今天给大家做这样一个科普,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极地的冰川和冰盖对全球的气候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极地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也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贵阳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陈实表示,作为2024年贵阳市全国生态日的活动之一,此次邀请到“雪龙 2”号科考船船长肖志民作客爽爽贵阳,为贵阳市民带来了这场极地科考的知识盛宴,希望通过这次讲座使大家能增进对地球的了解,进一步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